top of page
600_phpz4HjWR_edited.jpg

Financial & Debt

債務危機-高雄財政大小事

  談到高雄,就不得不提到高雄市的財政問題。根據高雄市政府財政局的統計資料顯示,截止2018年4月底止,高雄市人均負債高達9.2萬,相較台北市的3.9萬、新北市的3.7萬、桃園市的1.09萬、台中市的3.4萬、台南市的3.42萬,皆高出許多。

  2017年12月時,高雄市長陳菊曾在就職周年記者會上提到,2017年並無舉債,且同時有盈餘4億,可供償還負債。「零舉債不是那麼容易,而我們做到了。」看得出陳菊市長的自豪與自信。

  高雄市政府財政局也在記者會中表示:高雄市人口僅比台北市多8.5萬人,面積卻是台北市11倍,但因被國家定位為重工業城市,長期承受重工業的汙染,未獲國家資源補償,反因財劃法分配的不公,讓台北市因營業額高,而每年比高雄市多獲中央統籌款100到120億元。在資源不足、以及建設的需求下,以舉債支應建設,是手段之一,而縣市合併後,高雄市因面積大幅增加18倍,基礎建設落差極大,更須投入更多建設資源,盡速弭平城鄉差距。

  然而,也有部分聲音表示:在陳菊市長任內的11年間,便舉借約 1000 億元,這樣龐大的數字並無真的帶來實質上的效益,抑或是使高雄人的生活品質水準提升。相反的,高雄市的人口不斷外移,出生率也並未見提升。截至2018年4月止,台中市人口已超過高雄市,人口上成為全台第二大城市。

  若高雄市政府的建設真的站在市民的需求角度,為何人口數卻反而下滑?在市政府大規模興建場地時,卻沒有將高雄市的活動需求考慮進去,最終這些建設都將淪為蚊子館,如:旗山運動公園旅遊服務中心、興達遠洋漁港。

  在高雄市政府宣稱舉債是為了建設、發展,同時抱怨中央資源分配不均時,也許更應該優先考慮的是,如何在有限的資源下,最大限度地提供建設。加速工程速度、提升工程品質、考量工程效益,才是高雄市政府最應該思考的。高雄市擁有廣大的土地,相較於狹窄的台北市而言,若能做好完整的土地規劃及加快城鄉差距的彌補,或許高雄市便能成為名副其實的「幸福之都」。

  

參考資料:

  https://bit.ly/2shCIuD 財政部國庫署

bottom of page